“最暖”奶茶店、10元配钥匙,代表了中国经济的顽强韧性

“最暖”奶茶店、10元配钥匙,代表了中国经济的顽强韧性
2022年01月20日 10:41 功夫财经

作者:石亦明

前两天,上海的一家奶茶店,让许多网友“破防”。

这个创办于湖南的奶茶新品牌“霓裳茶舞”,因为疫情防控成了被认定的“最小”中风险地区。

大众点评上,尽管位于静安寺的门店已经显示“暂停营业”,但评论区持续火爆,新增的数百条留言,都是大众对于这家奶茶店的鼓励,“解封以后”一定要来打卡。

这些支持,让霓裳茶舞在上海其他地区的分店,也意外的小火了一把。许多门店的生意不减反增。

这家20平米的奶茶店,与民众的支持和鼓励,正代表着疫情防控期间千千万万小微实体企业的顽强韧性——不服输、不服难,顽强生存,等待复苏。

就在刚刚发布的国民经济公报中,中国再次交出一份全民抗疫的答卷。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.37万亿,增速再度破8.1%,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双双保持全球领先地位。

答卷背后,正是无数实体经济的坚守和拼搏,终得“春暖花开”。

01

10元钱的配钥匙,怎么成新样态?

北京这样的大城市,很少有花钱搞不定的家常小事。

但真的有。

比如——你有多久没配过钥匙了?

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,现在还有配钥匙的老师傅吗?

这个在一线城市近乎绝迹的行当,就像几十年前磨刀剃头的那些手艺人一样,多数都湮没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了,临时想找到他们简直是难比登天。

所以大多数人的选择,就是重新换把锁。

但是居住在朝阳区亚运村附近的居民,却没有这个烦恼。

因为这里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小店,朴素且直白的店名叫“煎饼冷饮烟酒复印配钥匙”,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傅,依然在用堪比匠人般的一丝不苟,为居住在附近的邻居们提供着配钥匙的服务——简单的钥匙10块钱就能配一把,复杂的则需要20元,但是配两把就主动打折只收30元,多了还不肯收!

(图片来源:大众点评用户)

光顾过的主顾说,现在想找个能配钥匙的地方太难了,而这个小店可能是亚运村附近唯一真实存在的能配钥匙的地方了。

类似的当然还包括剃头。

很多人记忆中的那种街边理发店,推平头刮脸那种服务,现在绝大多数美发店不再提供了。甚至连很多四五六线城市,也没有这种理发店了。

但在北京前门大栅栏的“兰建理发店”,一位老北京剃头师傅,依然在一个复古感十足的小店里,用有60多年历史的老椅子和老北京手艺,为顾客提供着绵延百年的剃头服务。

(图片来源:大众点评用户)

有人说,这个宝藏理发店,长安街以北已经找不到了,而在这个小店理发,能够让人们想起小时候推头的感觉,以及体验刮脸这种近乎失传的手艺。

有人专门驱车五十公里,就为了光顾这个小店。

而且跟人们想象的大为不同,这个小店的客户不仅仅是中年大叔,很多年轻人也在美团上看到热评后慕名而来。

这些以前只服务邻里街坊的老行当,就这样变成了能够吸引更多情怀用户的“新样态”。

正如上海的“最暖”奶茶店,正是因为提前开通了线上数字门店,让疫情期间这个本应无奈闭店的小铺,收获了品牌和口碑。更重要的是,实现了一份房租养线上线下的两份生意,提高了坪效。

配钥匙、剃头也是一样,借助数字化的方式,拓宽了服务半径和场景,在新浪潮中并未消失,反而是成了不可替代的“独一份”。

这正是中国实体经济活力的新表现,也是一个缩影。

尽管面临几个世纪以来都堪称罕见的新冠疫情,但中国品牌和线下实体经济,也像这些散落在街边路口的小店一样,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02

线下的生意,真的很难做?

如果一个人能够穿越到20年前,并告诉那时候的人们,可口可乐被中国饮料品牌超过了,那他一定会被怼得体无完肤。

但事实上,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。

元气森林,这个成立不到6年的品牌,曾经在2020年的电商双十一活动中,超过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成为饮品类销量第一。

元气森林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变了碳酸饮料“不健康”的传统印象,以0糖0脂0卡在Z世代中大受欢迎。

所以,饮料界那种“世上只有两种饮料,可口可乐和其他”的传统说法,被中国品牌彻底颠覆了。

在绝大多数线下店,元气森林都已经取代可口可乐等国际大牌,被摆放到了最为醒目的位置。

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咖啡这种传统的西式饮品上。

创立于2015年的Manner咖啡,现在正以“性价比精品咖啡”的定位,在各大城市攻城略地——最不可思议的是,这个新锐咖啡品牌最早位于上海的那些门店,只有几平米,最小的更是只有2平方米大小。

但就是这样的咖啡实体店,却凭借着自己的性价比,以及线上渠道的拓展,现在已经开了超过300家门店,而且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接近咖啡连锁店霸主星巴克的潜力玩家。

但在所有线下生意玩家中,最典型的也许是名创优品——这家“十元店”通过把第5000家门店落地美国波士顿的方式,宣告自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综合零售商。

看上去,在电商发达的时代,这些品牌的线下店生意好像没有跟上趋势的脚步,但却借此打出了一片新天地,甚至敢于和国际大牌叫板。

不仅仅是元气森林,街边小店的生意逻辑也变了。

四川成都,只有20平方米的“三秀日杂百货店”,也就是那种在整个中国随处可见的夫妻小商店,也能够给出一些启示——这个小店的生意做了11年,之所以现在的生意越来越稳定,在于每个月光是在线上就能有2000单生意。

这个小店和遍布全国的百万夫妻店,包括那些剃头店、配钥匙小店的手艺人一样,服务半径从1公里半径扩展到3公里,从街坊邻里的熟人生意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“全量生意”,从传统的“坐商”,真正变成了“行商”,并扛住了疫情冲击带来的消费下滑压力,而他们的共同特点,都是受益于中国服务业大发展的巨大潜力。

03

新业态,新生意

一个有趣的细节在于,为什么人们会大老远地不惜往返50公里,去“兰建理发店”寻找推平头刮脸的那种感觉?

又或者,现在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重新买一把锁的价格,但为什么要去找老师傅专门配几把钥匙?

有人说,这是怀旧,是回归传统,是在寻找昔日的生活味道,但实际上这就是消费升级——尽管花的钱实际上是少了。

消费升级的真正内涵在于,尽管在当前的市场上,物质供给已经非常丰富,但消费者的选择权力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——这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一点。

剃头、配钥匙也许会被认为是“老业态”,但这些业态通过活跃在美团、大众点评等平台,发挥出了自己的新活力。

换句话说,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化——有人愿意花费时间来体验“兰建理发店”,也有人愿意花钱去高档美发厅,更有人会在前往重要场合参加活动之前,专门去美发店做头发。

消费场景、品类颗粒度愈来愈细,每个年龄段、每个服务场景都会诞生新的生意。

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巨变,消费者接收产品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变。

那些国际大牌消费品为什么挡不住中国新消费品牌的崛起?

因为可口可乐、宝洁和联合利华们,还在沿用电视时代的传播方式,一遍又一遍地向不特定的人群重复自己那些了无新意的品牌故事,与之相反的是,Manner咖啡、元气森林等新消费品牌,一上来就选择和年轻人站在一起,在见证新世代成长的同时,也实现了自己的崛起。

这就是新玩法、新业态,代表了无尽可能的未来。

但说到底,无论是新老业态,之所以能够获得发展,在于遇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。

因为这是服务业爆发的时代。

截至目前,中国服务业GDP占比为54.43%,与之相对应的是,美国的服务业GDP占比81.5%,发达国家的服务业GDP占比均在70%左右,这意味着中国服务业还有巨大增长空间。

1978年时,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为12.2%,到了2018年底,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46.3%,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。

而且网络订餐、线上购物、数字经济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,新业态、新生意源源不断,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。

04

让技术有“烟火气”,把研发投到实体中去

从几年前开始,服务业就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。

在2005年,服务业在外商直接投资额中的占比仅为24.7%,但是到了2018年,这一数据变成了68.1%。

到了2020年度,191家资本方对新消费领域内的食品酒饮、生活方式、美业三大赛道共计149个品牌参投357次。

这跟中国稳定的大环境、服务业投资的收益预期相对稳定,以及中国服务经济的活力不断释放都有关系。

其中曝光率比较高的,就是各地都在搞的“夜经济”——类似于剧本杀、VR体验馆、精酿啤酒吧等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,在美团、大众点评、小红书上也成为了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去处。

比较典型的是上海。

上海学习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做法,专门设立了“夜间区长”和“夜生活CEO”,专门规范夜间经济。

在这其中,黄浦区还在上海率先成立夜生活CEO交流互动平台——黄浦区夜间经济发展共同体理事会。

但是巨大潜力的背后,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,如何把服务业方面的这些巨量生活服务需求,对接给服务提供者?

相对来说,生活服务业的互联网升级是个老概念,从团购、O2O到如今的线上线下融合消费,这场“民生马拉松”全行业已经投入了十余年,但有大量实体企业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未获得有效对接。

这不是开发一个APP就能搞定的小工程。

因为把一个传统门店提供的实体服务,改造成能够完成线上履约、供应链匹配以及确保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质量管控,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技术、资金、人力的民生工程,需要更多互联网平台和全社会力量的参与。

某种程度上这算是一个“新基建”——头部电商其实也有投入,比如在2020年三家头部电商中,阿里GMV 7万亿,研发投入约为1000亿元,总量看上去不算少;京东GMV 2.61万亿,研发161亿元;拼多多1.67万亿的GMV,投入研发68.91亿元;三家的比例分别为1.4%、0.6%、0.4%。

在生活服务业可以参考对比的是,2020年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交易金额为4889亿元,研发比例差不多占到2%,三年时间内整体R&D投入超过了200亿元。

之所以花钱的差距这么大,在于实物商品电商是标准化产品的信息匹配和线下履约,但生活服务行业却是大量分散的非标产品,比如餐饮/电影/酒店/商圈/文旅等等,既要在前端帮助商家进行标准化、商品化改造,还要介入后端的履约质量控制,看起来很“土”,实际也很难。

但对与民生实体息息相关的企业来说,花再多的钱也要做。

比如美团的1万名工程师,看起来在做一些不务正业的研发——利用AI的知识图谱训练,帮助剧本杀行业实现标准化建设,如剧本杀供给挖掘、标准剧本库构建等等;NLP中心对于数十亿条消费者评价进行深度发掘,帮助商家对“喜怒哀乐”情感评价进行“情绪值管理”。

(图片:大众点评精选点评模块产品形态)

比如亚洲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申洲国际,早早引入了3D数字技术,通过数字虚拟样进行快速设计研发,在线修改结构线,智能更换面辅料,生成高仿真的数字化服装,让开发周期缩短了60%,实际样品节约了35%。

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曾感慨,传统行业与现代行业最大的区别是看研发成本的占比,传统行业更有机会享受技术的红利,未来每个行业都会变成技术行业。

所以,谁最能用好技术创新的杠杆,就最能满足消费者更多元的需求,也就站在了未来的一边。

让技术更智能、更易用,也因此有了温度和“烟火气”。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撑,用户才能在北京亚运村搜索“配钥匙”时,能够找到那位年届花甲的老手艺人——10块钱就解决了问题。或许在未来,还能在线定制独一无二不撞衫的衣服。

民生实体的巨变,仍在进行时。

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

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