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网

“健康养生”之扶阳篇:为什么要扶阳

恩鹏健康吧

关注

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

“扶阳”的“扶”字,清.阮元解释为:《助也》、“护也”、“治也”,意指“扶”有帮助、保护、调节治理之义。

而“扶阳”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、保护、温助、调理阳气,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、强盛之含义。

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,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,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,阳郁者则宣散其阳,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,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。

“健康养生”之扶阳篇:为什么要扶阳

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《内经》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,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,如《素问.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……”。

今人通过研究,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,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,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《类经附翼.大宝论》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“一丸红日”,故扶持和保护阳气,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。

“健康养生”之扶阳篇:为什么要扶阳

从自然界来看,春夏的阳气旺盛,万物随旺而得以生长发育壮大,秋冬阳气衰减,万物亦随阳之衰减而伏藏甚至死亡。

结合人体生理病理而言,阳气旺盛,可以促进吸收而化生充足的阴精而体魄健壮,阳气衰减,吸收迟缓,则阴精的化生亦必导致减弱而体衰。

在《医理真传》中说:“阳长一分,阴即随之长分,阳衰一分,阴亦随之衰一分。”

阳为阴之主,气为血之帅,气行血随,气滞血瘀,私心杂念停血停,这说明了在阴阳两者的关系上,必须发阳为主、阴为从的道理,也可以认为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。

环顾自然界,太阳的存在对宇宙间所有的行星的运行,对地球、天文、气象、历法,以及对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无不有着直接的影响。

而人体的阳气,在生命开始之进起,就体现于生、长、壮、老、已的全过程,可以说万物生长靠太阳,机体的运行与生存靠阳气。

若人体阳气受损,则会生机衰竭,贼风数至,邪气弥漫,苟疾丛生,严重者会夭折生命。

就人体生理病理而言,阳气为人体生长、发育、繁殖之根源。

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:“女子七岁肾气盛,齿更发长;二七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……,七七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也;

丈夫八风岁肾气实,发长齿更;二八肾气盛,天癸至,精气溢泻,阴阳和,故能有子…………,八八天癸竭,精少,肾藏衰,形体皆极,则齿发去。”

这里的肾气,实际上就是人体之阳气,它贯穿于人体生、长、壮、老,已的整个生命过程。

除此之外,阳气还是人体各脏腑组织、经脉发挥正常功能及精、血、津液输布的原动力。五脏六、十二经脉得阳气的激发而各行其职,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
人体的呼吸、语言、声音、耳能听、目能视、鼻能嗅、脑能思维、以及肢体运动、筋力的强弱,皆与阳气密切相关。

人体的精血津液的化生,输布及代谢产物的传送与排泄,也全赖阳气的作用才能达到生化不息。

肌体之所以能温、水谷之所以能化、升则以养神,达下则以柔筋,都离不开阳气。

阳气布散于肌表,可以抗御外邪,卫外为固,正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阳者卫外而固,也。”所以凡邪气能够中人,皆因人体阳气不足所致。

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来看,阳气的旺盛可以促进机体吸收,从而才能够升华充足,化源充足,阴精也才逐渐逐渐的旺盛,这样才能够体魄健壮。

一旦我们人体的阳气衰减了,吸那就肯定有问题了,吸收也就会迟缓,那么阴精本身的发生也就必然会导致减弱,而出现体力衰弱。

我们人体阳气是很固密的,在外邪气就不能够相侵,在内则机体内脏精气平静不乱,这样才能够维持我们身体正常生理状态。

如果一旦阳气虚于外,就会导致机体失其温煦肌肤,失其抗御外邪和卫外这种功能,那么这就容易导致六淫之邪所侵袭而发病。

如果一旦阳气虚于内,这就会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动力减弱,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的化生和输布也就会失常,十二经脉的运行也就无力,精、血、津液的化生不足,就使其机体出现虚衰的病理变化。

扶阳主张“治未病”

机体阳气旺盛、脏腑功能方能强健。精、气、血、津液旺盛,机体抗病力强,邪气乃不可干。

在临床治疗中,若能早期使用扶阳的方法,即可使人体阳气不致于受损,就能把很多疾病消除于萌芽状态,乃不致于发病。

“健康养生”之扶阳篇:为什么要扶阳

通过扶阳的方法,使五脏之间、脏腑之间相互协调、安和,从而阻止疾病的互相传变。

扶阳还可把握住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趋向,能增强机体的康复能力,使其早日痊愈。

所以我们倡导扶阳首先要重视预防和消除损阳的因素,始终保持人体阳气的充盛,在治疗疾病的各阶段中注意保护阳气,消除各种损阳因素,以达邪去正安的目的。

※文章内容来自亚健康系列教材之《亚健康红外技术调理》(有删减)

※图片源自网络

(恩鹏健康)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。
加载中...